熱電粉塵綜合治理方案
一、粉塵來源分析與治理目標
來源分析
輸煤系統:煤炭開采加工殘留粉塵、轉運碰撞碎裂、儲存風化、破碎加工等環節產生粉塵,其中原始含塵、儲存煤塵、加工煤塵占比超80%。
燃燒過程:煤炭高溫燃燒產生飛灰(含未燃碳、礦物質),灰渣處理環節因輸送泄漏形成二次揚塵。
設備密封:煤粉制備系統密封不良導致煤粉逸散,灰場管理缺失引發粉煤灰飛揚。
治理目標
輸煤系統室內空氣含塵濃度≤10mg/m3,呼吸性粉塵≤3.5mg/m3,排放濃度≤120mg/m3。
煙氣排放達到超低標準(粉塵≤10mg/m3),灰渣綜合利用率≥90%。
二、源頭控制技術
煤炭質量優化
提升入廠煤洗選比例至80%以上,降低灰分含量。
采用低氮燃燒技術(如循環流化床鍋爐)減少粉塵生成量。
工藝改進
煤粉制備系統實施全密封改造,增設負壓吸塵裝置。
灰渣輸送采用氣力輸送替代機械輸送,減少泄漏點。
三、過程抑制技術
生物納膜抑塵
在輸煤棧橋、破碎機入口噴灑納米級生物膜,吸附PM2.5顆粒,抑塵效率達99%。
云霧抑塵系統
轉運站、落煤點部署高壓霧化裝置,產生1-100μm超細干霧,捕捉微米級粉塵。
濕式加濕控制
輸煤系統初始段設置噴淋裝置,控制煤流表面濕度(8%-10%),抑制后續轉載揚塵。
四、末端治理設備選型
袋式除塵器
選型參數:處理風量按鍋爐額定蒸發量1.2倍配置,過濾風速≤0.8m/min。
濾袋材質:PTFE覆膜濾料(耐溫180-260℃,耐腐蝕),針對重金屬粉塵增設疏水層。
清灰系統:脈沖噴吹+振打聯合清灰,壓縮空氣壓力0.5-0.7MPa。
電袋復合除塵器
前級電場去除80%粗顆粒,后級濾袋過濾PM2.5,綜合效率≥99.9%。
適用工況:飛灰比電阻>1×101?Ω·cm的煤種。
濕式電除塵器
安裝在脫硫塔后,去除濕煙氣中的石膏雨及微細顆粒,出口粉塵≤5mg/m3。
五、運營管理體系
日常維護
制定除塵器檢修計劃,每季度檢測濾袋壓差、脈沖閥動作可靠性。
灰場實施分區管理,配備專職巡檢員,每日檢查灰壩滲水、管線破裂情況。
智能監控
部署CEMS在線監測系統,實時上傳粉塵濃度、流速、溫度數據至環保平臺。
輸煤系統安裝粉塵濃度傳感器,聯動啟動噴淋/吸塵裝置。
應急管理
制定突發污染事故應急預案,配備移動式除塵車、防塵網等應急物資。
開展年度環保設施停運演練,確保脫硫、除塵系統故障時鍋爐可降負荷運行。
六、政策法規符合性
排放標準
執行《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》(GB 13223-2011)超低排放要求。
灰渣運輸使用全封閉罐車,粉煤灰貯存符合《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、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》。
技術路線選擇
新建項目優先采用6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,供電煤耗≤300gce/kWh。
現有機組實施電除塵器改布袋/電袋復合除塵器改造,淘汰30萬千瓦以下亞臨界機組。
七、案例成效
某600MW機組:采用電袋復合除塵+濕式電除塵后,粉塵排放濃度由85mg/m3降至3.2mg/m3,年減排粉塵1.2萬噸。
灰渣綜合利用:將粉煤灰用于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,替代水泥用量30%,實現循環經濟效益。
八、投資與效益分析
初投資:袋式除塵器系統約150元/kW,電袋復合除塵器約200元/kW。
運行成本:袋式除塵器電耗0.15kWh/m3,濾袋更換周期3-5年。
環保效益:滿足超低排放可減免環保稅,碳配額交易收益增加約5元/MWh。
熱電粉塵綜合治理方案通過源頭減量、過程控制、末端高效治理結合智能化運營,構建全鏈條粉塵防控體系,確保達標排放同時實現資源化利用,符合國家碳中和目標及環保政策導向。
Copyright ?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豫ICP備18029529號
XML地圖